7月2日至4日,江蘇省沭陽縣自來水停水44小時,而原因是來自上游的不明污染團。 ……
如果把2005年冬天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作為起點,標志著中國進入了水污染高發期,那么今年夏天的這一系列事件,則正式表明中國踏入了水污染密集爆發階段。
形勢危急,國家環保總局使出了權限所能允許的zui大行政處罰權—流域限批,誓言要鐵腕治污,在下半年實施環保“五大戰役”。然而,本來就處于弱勢的環保部門能否在這次戰役中打一場漂亮的攻堅站,卻是我們一直擔心的問題。
現狀:哪里還有干凈之水
你家的水臭不臭,在那段藍藻困擾無錫城的時間里,這句話無疑是出現頻率zui高的“問候語”。
5月29日傍晚,家住無錫市震澤新村的
的確,這次的罪魁禍首就是在太湖里*生長的藍藻。太湖藍藻問題由來已久,幾乎每年夏季都會小面積爆發,不過問題并不嚴重,一兩天就會過去,從未給生活用水帶來任何困難。然而今年的情況卻有些特殊,持續的高溫,以及長久的東南風向,使得這次的藍藻生長占具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也讓無錫成了爆發的中心地帶。
在無錫市城市飲用水取水口區域,水面漂浮著厚厚一層藍藻,腥臭味隨風迎面撲來。遠遠望去太湖湖面呈碧綠色,讓人聯想到濃稠的綠色油漆,藍藻中還不時伴有死魚的尸體,記者隨便拋了一個石子,沉降得很慢,藍藻就像一層厚厚的棉被覆蓋著水體。
水污染直接造成了數百萬居民的用水困難,洗澡、洗衣、吃飯都成了難事。市民們紛紛涌到超市排長隊購買純凈水,僅幾個小時,無錫全市幾乎所有超市的純凈水已經斷檔。街頭賣散裝桶水的由原來的8元漲到了15元一桶,平常幾毛錢一噸的水,瞬間成了比豬肉、蔬菜還貴的搶手貨。
近年來,藍藻儼然成了破壞水體的一大殺手,安徽巢湖岌岌可危,云南滇池早已被藍藻所吞沒,南京玄武湖出現了藍藻造成的“黑水”現象。今年,貴陽紅楓湖藍藻爆發,同樣,武漢市內湖面上漂浮著由于藍藻肆虐而致死的20萬斤死魚。
如果說水體富營養化造成的水污染是一種顯性災難,那么重金屬殘留引發的水污染則更讓人有種寒徹入骨的恐怖。2006年8月份,甘肅徽縣一名兒童無意間被檢查出血液中鉛含量超標,至此村民們投訴10年得不到解決,一直懷疑卻拿不到證據的一系列問題,都因“血鉛超標”事件的暴發而顯露出來。
徽縣的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的毛病,發育遲緩、個子矮、挑食,有些高度弱視,換牙時,新牙卻怎么也長不出來。長久以來,孩子的父母雖然心里焦急,卻總找不出原因。“現在我們知道了,就是喝了被村子附近生產粗鉛錠的冶煉廠污染的水!”村民們忿忿不平。
醫護人員介紹,鉛中毒可導致智力下降,伴有昏迷、驚厥等鉛中毒腦病表現,兒童鉛中毒可伴有腹痛、便秘、貧血、多動、易沖動等,對兒童中樞神經和細胞的損害是不可逆轉的。
小白旭是留在醫院接受治療的11名甘肅徽縣鉛中毒患兒中zui小的一個,但他的病情卻zui嚴重—血鉛含量619微克/升(正常的人體含鉛量為100-200微克/升)。他6歲半的姐姐白蕊,躺在他旁邊的病床上。
不只是小白旭,經檢查,白家一家四口全部血鉛超標。除白蕊、白旭姐弟倆外,父親白志強的血鉛含量高達466微克/升,母親的血鉛含量是277微克/升。
目前,徽縣從小孩到成人,已經有300多人被查出血鉛超標。
癌癥、鉛中毒、克山病、大骨節病、甲狀腺腫、氟牙,愈演愈烈的重金屬水污染,猶如一個恐怖的潘多拉之盒,變著花樣地蠶食著飲用者的肉體。
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工廠違反規定突然排放的大型污染團也成為了水污染的又一大元兇。
7月2日下午3時許,沭陽縣地面水廠監測發現,城區生活供水水源遭到嚴重污染。由于水質經處理后仍不能達到飲用水標準,自來水廠關閉了取水口。沭陽縣環保局局長胡道良介紹,經過水質檢測,發現取水口的氨氮含量達到28毫克/升,濃度超過取水口水質標準34倍。經初步調查結果表明,污染來自新沂河上游地區有關省、市的超標超量排污,短時間內,大流量的污水侵入到位于淮沭河的自來水廠取水口,造成了城區20萬人斷水的景象。
愈演愈烈的水污染突發事件,已經從農村蔓延到了城市,從偶然變成了常態。
我國原本就是一個水資源奇缺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是人均水資源zui貧乏的國家之一。若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徑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后,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極不均衡。
目前,全國有超過一半的城市缺水,而水污染又使用水形勢更為嚴峻。今年的5月下旬,國家環保總局的6個檢查組分赴黃河、長江、淮河以及海河流域調查流域污染現狀,zui終得出的結論令人震驚:四大流域的整體污染現狀已經成為常態。7大水系中有26%水質為五類和劣五類,9大湖泊中7個是五類和劣五類,而五類和劣五類水是連農用水都不能做的“廢水”,更不用說拿來飲用以及接觸人體!我們不禁要問,在這片廣袤的祖國大地上,究竟還有多少干凈的水?究竟我們還能喝什么水?
應該看到,水污染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問題,水是生命之源,哪里有水污染,哪有就有對水資源的爭斗和掠奪,失去了水,誰都無法生存,水污染事件嚴重影響著社會穩定與和諧。中國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指出:“近年來,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遞增。”僅2005年一年,全國發生環境污染糾紛5.1萬起。自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發生以來,全國平均每兩天就發生一起突發環境事件。
水污染,就像一片烏云,時時刻刻籠罩在我們的頭頂之上,揮之不去,越積越大。
原因: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經濟:GDP崇拜之痛
太湖周圍分布著大大小小近千家鄉鎮企業,他們多半從事紡織、服裝、機械、電子等加工行業,進行著快速的非農化轉變。這些企業始創于改革開放初期,在80年代達到發展的高潮,以不到全國0.4%的國土面積創造著約占全國1/8的國民生產總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國,這就是曾經享譽全國的“蘇南模式”。
近3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蘇南模式”一直是個寓意深長的歷史符號。當年正是蘇南鄉鎮企業的義軍突起,帶來了農村工業化和市場化的變革,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起到了歷史性的推動作用。
作為奔小康的*,蘇南的確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就經濟水準而言,太湖流域富甲天下,是第十九大經濟區域,人均GDP相當于中國平均水準的近5倍,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都有了長足進步。然而這次對于蘇南模式的舊話重提,卻多半是反思與痛心。
“當你只認GDP時,污染的高發期就會到來”,實際上,當大家只認GDP時,經濟的發展就必然會走上歧途。
長期以來,中國普遍存在著“唯GDP崇拜”的觀念。無疑,GDP是一個好東西。它是一把通用的尺子,公平衡量著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表現標準。GDP越高,就代表著實力越強,地位越高,越受別人矚目。
因此從建國初期,我們就一直用GDP來衡量各個省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并且嘗到了甜頭。隨著招商引資,興建項目,政府有了發展的資本,人民也富了起來,我們需要用GDP的增長來讓我們解決溫飽,政府也需要用GDP來讓人民活下去,從這個角度來看,GDP的確有它的魅力。
那么,我們的GDP真的代表著一切嗎?答案是:它也許涵蓋了所有,卻忽略了環境;它也許代表著增長,卻不等于科學發展。
作為環保重拳出擊的綠色GDP,可謂命運坎坷,瀕臨夭折。當2004年國家環保總局宣布選擇10個省市作為“綠色GDP”的核算試點時,許多地方都有參與的積極性。但是當*次報告發布后,許多地方已經是談綠色變,想方設法要退出了。畢竟,剔除了環境成本的GDP會令長期以來依靠單純的經濟指標“升官發財”的人處于難堪的境地。因此,在綠色與政績的博弈中,大家還是選擇了后者。
用“九龍治水”來形容現行的環保管理體制并不為過。 目前流域水環境保護體制上存在的zui大缺陷就是“垂直分級負責,橫向多頭管理”。這個部門管調水,那個部門管污水處理;這個部門管農業面源污染,那個部門管工業污染;這個部門管技術資金,那個部門管發展資金。這樣一種分割管理方式直接導致了“責權利”的不統一,從而形成了各部門爭權不斷、推責有余的景象。
以太湖藍藻的事件為例。太湖流域處于長三角發展的黃金中心點,地跨江蘇、浙江和上海兩省一市,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嘉興、湖州等大中城市也圍繞其周。這次雖只有無錫爆發嚴重災難,但水體污染的制造者肯定不只無錫一家,但這種天然的行政區隔,卻為周邊諸城環保部門的監管帶來了難度,也為他們的責任推諉提供了條件。大家都有份,卻劃不清界限,遇到了事故,也查不清責任,當然都逃之夭夭。而zui終的結果,就造成了太湖人人用,人人污,人人棄之不管,太湖儼然成了一個難以溯及的管理盲區。
而縱觀我國大部分的河流,哪個不是橫跨多省幾市,我們不禁要問,現行“九龍治水”的管理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因此,太湖治理的正確做法是保護整個流域的生態系統以維持其水質,而不是僅僅關注清除藍藻,甚至也不僅僅是關注無錫城一時的水荒。
可是依照我們的監管體制,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首先,地區之間的行政目標并不在一條線上,比如太湖防洪標準,由于江蘇和浙江的意見不一致,目前仍在協調之中。其次,涉及各部門的分工不合理也是問題的關鍵。環保部門主要職責是監督水環境,卻由于城市污水和江河不在其管理范圍,大量城市污水被直接排入江河而無法進行管理;河道雖屬水行政管理部門管理,但河道水政部門對于水污染管理缺乏法律依據;漁業養殖對水環境有重大影響,但是卻屬于其他行業主管部門。
因此,在治理太湖的具體措施上,這種職責不明、分工不細、缺少統一協調的問題,將會大大阻礙對太湖的治理。如果無法打通區域和部門之間的隔閡,那么,再大的“流域限批”也管不了區域。
觀念:落后自大之哀
長期以來,我們對于環境保護,始終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例如我們的《水污染防治法》,在1984年才出臺。如果在30年前和老百姓來談環保,一定會讓人笑掉大牙,我們還沒填飽肚子,哪有條件來談環保?
但這種笑聲卻恰恰證明了我們的愚昧和無知。的確,我們需要發展,需要通過發展來讓人民填飽肚子。而且毫無疑問,發展也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那么,難道這就是一道單選題嗎?選擇發展就不能保護環境,保護環境就不能發展。
錯,兩者當然可以共存,發展和環境的博弈只是一個大小問題。我們只要堅持科學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基礎上的發展,就能實現在自然生態能夠曾受的前提下的可持續發展。其實,現在要找出“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同步推進”的例子是一點不難的。
除了這道長久以來糾集不開的單選題,的“人類中心主義理論”對我們的影響也是不可小看的。
人類是地球上zui文明的動物,其余的一切都無法和人類抗衡。于是,整片的山林被砍倒,清澈的河水被污染,自大的人類中心主義直接導致了“人類是自然的主宰”一說。于是,“征服自然”“無度地向自然索取”成了天經地義的事。
人類真的有這么大的權利嗎?在對待環境的問題上,西方發達國家走的是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英國美麗的泰晤士河,在一百多年前,它因人類的工業文明成為了一條瀕臨崩潰的“黑河”。由于經濟發展以及泰晤士兩岸人口的激增,使泰晤士河水水質嚴重惡化。1878年,駛于河上的“愛麗絲公子”號游船不幸沉沒,造成640人死亡。然而事后調查發現,大多數遇難者并非溺水而死,而是因河水嚴重污染中毒生亡,甚至這黑臭的河水造成了英國歷*的四次霍亂。
人類是有感情的生物,而環境的抱負則是無情的。于是,在污染之后,他們又不得不再走一段漫長的“再治理”回頭路。可這條道路卻比之前那條艱辛數百倍,諸如日本,在6、70年代一味強調發展經濟后,又重新花了比原來多10倍的資本來治理惡劣的環境,這是多么不值的選擇!
如果說當時發達國家占據先機,還有條件來先污染后治理,那么今天的中國已經失去了這個條件。目前,我們的能耗單位GDP是發達國家的8-10倍,污染是發達國家的30倍,COD化學需氧量排放現在是**,江河湖泊70%受到污染,有三億農民喝不到干凈的水。
如果還是堅持的“人類中心主義”,那么,在我們還沒有等到中華真正崛起的一天,我們的自然環境就已經被我們糟踏的無法再去承載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了。
出路:科學發展才有希望
科學發展深入人心
7月30日,國家環保局再次重拳出擊,聯同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出臺《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境違法的企業和項目進行信貸控制,以綠色信貸機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盲目擴張。*批公布的名單,蚌埠農藥廠、虞城縣科迪食品集團等30家環境違法企業均“榜上有名”。
環保領域引進經濟政策,可謂意義深遠。相比罰款等傳統的環保行政處罰措施,綠色信貸因為聯同了銀行部門,將增加違法排污企業獲取資金的成本,甚至切斷嚴重違法者的資金鏈,有力地遏制其投資沖動。這種做法可謂“釜底抽薪”,把準了污染企業的“命脈”,將是解決我國諸多環境污染問題的一劑“良藥”。
這一系列事件,意味著環保總局成立近30年來,終于啟用了一把權力“尚方寶劍”,并且此番“祭劍”,劍光閃閃、威風凜凜、毫不留情。我們相信,只要鐵腕真正鐵到實處,綜合治理真正治到要害,我們的環保事業就不會再尷尬和弱勢!
民間力量逐步覺醒
現在只要輸入“”的,就可以看到一幅中國各個省市的水污染地圖,上面用不同顏色標注了各個水域的污染狀況,一目了然,觸目驚心。
這張地圖是由一個名為“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的環保非政府組織制作而成的,組織的負責人馬軍表示,“建立這個環保公益數據庫的初衷是為專業環保研究人士和組織提供一個可資利用的數據庫、交流平臺,但沒想到由于其新穎、直觀的地圖表現形式,卻一下子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注意。”開通一個多月來,點擊率節節攀升,許多人留言表示贊許,還有許多人主動提供水污染線索。
像“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這樣的民間環保組織,國內共有2768家,涉及人數22.4萬人,上把它們統稱為“NGO”。 它們作為政府、企業之外的第三方力量,一直在我國環境保護歷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從阻止重慶建設污染嚴重的燃煤發電站到質疑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環保民間組織已經成為推動我國和世界環境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人民是環境利益的zui大相關者,因此發揮民間力量參與環保事業無疑是明智的選擇。
為了讓國人從內心深處建立起環境文化知識、加強環境保護意識,今年1月份,國家環保總局、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做好“十一五”時期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的意見》,開始全面部署“十一五”期間的環境宣教工作。在《意見》的號召下,首都高校學生長城植綠,中華環境宣傳*行、環保志愿者騎行北京等活動都紛紛展開,形成了一場席卷全國的“環保宣教熱潮”。
繼國務院頒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之后,國家環保總局也于日前頒布了《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該辦法將強制環保部門和污染企業向全社會公開重要環境信息,為公眾參與污染減排工作提供平臺。
在透明政策的支持下,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民間力量必將逐步覺醒,真正登上環境保護的舞臺。
法律法規逐步完善
回顧環保總局頻頻刮起的環保風暴,潘岳曾多次表示,“我從*次‘風暴’時就說過,‘風暴’不變成制度,不變成法律,是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的。”他認為,現在這個階段,環境問題不再是技術、資金、運動到不到位的問題,zui根本的是制度能否變革的問題。
的確,任何治污手段都比不上法律的鐵面無私。但是,縱觀我國的環保法規建設,卻很難盡如人意,現行的《環境保護法》頒布于1989年,然而如今17年過去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國民的環境意識和法律意識日益增強,老法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21世紀中國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的新需要。
面對污染大戶,環保部門“仍舊沒有權力關停違法企業,仍舊不能罰超過20萬的款,仍舊只能‘建議’相關部門對瀆職或違法的官員進行處理”,執行力不足是現行法律的重要缺陷。
針對這些問題,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審議通過了《“十一五”全國環境保護法規建設規劃》,提出今后五年全國環境法規建設的目標。環保總局將在各單項環境法律逐步到位的基礎上,制定一部更高階位的基本法律—《國家環境政策法》,以協調各種單項法律之間的不協調問題,對于一直模糊不清的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環保局也將作為重點著手制定《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環境污染損害評估辦法》和《跨界環境污染損害賠付補償辦法》。同時,對于《水污染防治法》也將進一步加緊完善,增強可操作性。
科技投入*
科學技術無疑是治理水污染的一把“利器”, 對于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建設部城建司副司長張悅就曾表示,“通過自來水系統的處理,相當部分污染是可以消除的,如果有技術儲備積蓄的話,哈爾濱停水四天事件甚至都是可以避免的。”
日前,建設部已經著手開始研究同相關部委實施“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并且儲備資金將超過350億元。此項工作正在積極進行當中,目前水專項工作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完成了《水專項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將在河流水環境整治、湖泊富營養化控制、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等五個主題開展研究,在2007-2020年分三個階段實施。專項項目示范地選擇上,重點考慮了“三河三湖一江一庫”在內的國家水污染重點控制區域,以及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城鎮發展密集區域。實施方案于7月中旬到8月底進行綜合論證,9月份提交國務院審批。
興建污水處理廠也是解決水污染危機的重要手段。作為主管城市水務的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曾多次在各場合批評地方城市對污水處理力度不夠。根據建設部的數據,到2006年底,248個城市沒有建成污水處理廠,至少有30多個城市約50多座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不足30%,或者根本沒有運行。
“其實水污染70%是城鎮造成的。”仇保興表示,到“十一五”末,全國設市城市和縣城所在的建制鎮均應規劃建設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觀察記者(實習)劉 靜
今年3月22日中國迎來了第15個“世界水日”和第20個“中國水周”, 此次宣傳主題為“水利發展與和諧社會”。嚴峻的水資源問題一直是我國可持續發展中一個不能回避的難點,水資源短缺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成了中國無法回避的世紀挑戰。
多方缺水,全面告急
*,我國是一個缺水嚴重的國家。雖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水資源的6%,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卻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是人均水資源zui貧乏的國家之一。
除了水資源的不足外,我國水資源還存在著十分嚴重的分布不均勻性。水資源分布的趨勢是東南多西北少,相差十分懸殊。南方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浙閩臺諸河片和西南諸河四個流域片的耕地面積只占全國耕地面積的36.59%,但水資源占有量卻占全國總量的81%,人均水資源量約為全國平均值的1.6倍,平均每公頃耕地占有的水資源量則為全國平均值的2.2倍。而北方的遼河、海灤河、黃河、淮河四個流域片耕地很多,人口密度也不低,但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總量的19%,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全國平均值的19%,平均每公頃耕地占有的水資源量則為全國平均值的15%。因此,我國北方不少地區和城市缺水現象十分嚴重。
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降雨主要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量的年際、季際變化也很大,因而造成水旱災害頻繁。全國大部分地區在汛期四個月左右的徑流量占據了全年降雨量的60%—80%,集中程度超過歐美大陸,與印度相似。這就導致了年內的分布不均,甚至出現連續豐水年或連續枯水年的情形,使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的短缺問題更加嚴重。
農業缺水和城市缺水是中國缺水的兩大主要表現。由于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用水占全國用水總量的絕大部分。目前全國有效灌溉面積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51.2%,近一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其中位于北方的灌溉耕地約占72%。河北、山東和河南三省缺水zui多:西北地區缺水量也不少,而且區內大部分地區為黃土高原,人煙,改善灌溉系統的難度較大:寧夏、內蒙古的沿黃灌區以及漢中盆地、河西走廊一帶,則急需擴大灌溉面積。
城市是人口密集和工業、商業活動頻繁的地區,城市缺水在中國表現得十分尖銳。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缺水城市已達300余個,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14個。
“水荒”已經成為了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敵。
效率低下,浪費嚴重
除了水資源的天生短缺外,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zui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的1.2倍。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用水量卻逐年遞增,速度驚人。1949年總用水量僅為1030億立方米,1980年為4437億立方米,2004年增長到5548億立方米。目前我國的用水量大約是10條黃河的水量。
更讓人憂心的是,長期以來我國存在著水資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用水浪費嚴重的現象,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的水資源短缺現象。
農業用水效率方面,全國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產量約為1公斤,而世界上先進水平的國家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產量達到2.5—3.0公斤。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采取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農業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35%,而一些發達國家,節水灌溉面積比例都達到了80%以上。
同樣,我國工業用水也存在著重復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較低、用水工藝落后、用水效率較低等一系列問題。我國2004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196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約為60%~65%。國外發達國家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卻一般都在50立方米以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一般在80%~85%以上。
生活用水方面,公眾節水意識不高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城市生活用水的數量雖然遠遠低于農業用水和工業用水量,但生活用水中人們對水資源的毫不吝惜和肆無忌憚的浪費卻與前兩者相差不大。據統計,北京市僅一年的洗車耗水量,就相當于一個多昆明湖或6個北海的蓄水量。
開采過度,大量污染
在我們可利用的淡水資源中,有70%來自于地下,由于人口增長及對水的要求增高,也增加了對地下水的壓力。許多地區,地下水正在被過度汲取,有些地區更是變本加厲,其后果就是引起水位降低,造成土地塌陷,鹽水被引入淡水水源以及生態的嚴重破壞。
目前我國有50多個城市發生了因地下水過度開采而引發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災害,沉降面積達到9.4萬平方公里。許多地區出現了農業、工業爭奪地下水資源的狀況,“井越打越深,泵越換越大,錢越花越多,水越抽越少”是這些地區普遍存在問題。
陜西西安是的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由于幾個世紀以來對地下水的過度開采,古城西安正面臨著危重的沉陷危機,西安的景點大雁塔,從16世紀初開始就向西北方向發生了傾斜,到1996年,大雁塔的傾斜達到了歷史的zui高值1010毫米,經過各級部門近10年的搶救,大雁塔傾斜的勢頭得到了遏止,但它現在的傾斜幅度依然超過了1米。
另一方面,由于長期的不合理用水以及污染加劇,中國的水質性缺水問題也日趨嚴重,造成了很多地區“有水不能喝”的荒唐景象。
黃浦江穿城而過,緊貼長江與東海的上海,一直享有“東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卻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與中國北方一些城市水資源嚴重匱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盡管上海的水資源總量較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僅占地表水資源的20%。
黃浦江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上海市民80%的飲用水來自黃浦江。盡管近年來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對黃浦江環境整治力度,但“隱形”污染依然觸目驚心。目前,每天仍有數百萬噸廢污水排入黃浦江,一年則高達20億噸,比全年平均降水產生的徑流量還多,致使黃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質終年維持在Ⅲ類至V類之間(國家規定飲用水水源水質必須在Ⅱ類水以上),這已經給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形成較大壓力。由于黃浦江取水量的不斷增加,而上游來水不足以稀釋排入的污水,影響到黃浦江的自凈能力,加重了水質污染程度。同時,又因黃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黃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對城區的水廠取水口造成極大威脅。
根據環境部門對全國河流、湖泊、水庫的水質狀況的監測,由于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國主要水系的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年,我國7大水系污染程度從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長江和珠江。
節水建設,刻不容緩
“建立節水型社會,是解決中國水資源短缺問題zui根本、zui有效的戰略舉措,其意義和深遠影響不亞于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國家水利部部長汪恕成一直強調這個觀點。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門已正式出臺《“十一五”時期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目標》,值得關注的是,這個目標確定,到2010年中*元GDP用水量必須降低20%。據水利部透露,一系列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舉措正逐步展開。“十一五”時期,內地將建設100個全國節水型社會試點,總結和推廣一批有代表性的試點經驗。原則上每個省區市都建設一到兩個全國試點,以帶動各地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開展。
與此同時,“十一五”期間,國家將通過五大途徑來確保節水型社會取得明顯成效:明晰初始水權;確定水資源宏觀總量與微觀定額兩套指標體系;綜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經濟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保證用水控制指標的實現;制定用水權交易市場規則,建立用水權交易市場,實行用水權有償轉讓,實現水資源的配置;用水戶參與管理。
我們相信,通過這一系列措施,“節水”將成為中國每個家庭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