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從冷鏈物流角度看,無論是對用戶需求關注度的調查,還是用戶投訴問題匯總的調查,多數都體現在產品品質本身的問題,而非冷鏈zui后一公里的溫度或者是冷鏈送達時效。尤其是垂直類生鮮電商平臺拓展緩慢的原因之一也許是因為生鮮品采購端及原產地資源未能全部打通,因為生鮮品采購體系遠比3C、日化等標品的采購體系建立更復雜,而公共生鮮電商平臺也存在因冷鏈全鏈條的整合與梳理涉及多環節、多數非標等復雜問題而進展不快,生鮮品zui終是滿足用戶吃的需求,是否吃的滿意才是客戶留存率的根本,優質、穩定的生鮮品采購資源或優質原產地資源獲得與否也決定著產品的價格、成本和競爭力。
冷庫建設、冷藏車購置以及冷鏈物流的投入遠大于常溫倉儲和物流,冷鏈物流網絡的建設更是需要巨大規模的生鮮品交易量做支撐。一個樣板庫、一個樣板冷鏈DC(Distribution Center,配送中心)不能解決冷鏈物流供應鏈效率問題。以城市冷鏈DC為例,自建冷鏈大多為的是實現當日達或次日達,也就是一天1-2波次的冷庫庫內分揀加工作業,為此付出的卻是高人力成本、人工效率低、高冷庫折舊與電力損耗、冷庫空置浪費等等。而第三方冷鏈物流服務商的冷鏈DC倉庫卻可以解決多個客戶的需求,一天多波次,冷庫利用率高、人力高效,解決了冷鏈物流服務共享與效率共享問題,雖然目前還存在第三方冷鏈與生鮮電商的配合默契度問題。
因此冷鏈物流自建還是外包根本是由供應鏈效率決定。尤其在初始階段,平臺交易量足以支撐物流成本時自建冷鏈才能水到渠成。雖然物流能力對于電商平臺具有競爭力,但冷鏈物流初始資產投入巨大,冷鏈物流壁壘也許更應該建立在規模交易量基礎上。
傳統的商超賣場經歷了由整合路邊店變成多選擇的大賣場、大規模拓店布點引發規模競爭、密度增加后的低價競爭、以及同質競爭下利用生鮮品創造差別競爭力等多個完整階段。基于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數量和生鮮消費升級需求、競爭與創新,無論是公共還是垂直型生鮮電商平臺現階段都不可能再完整地經歷如賣場一樣的階段分明、層層疊加的發展過程。尤其是生鮮品具備剛性消費、高頻入口、差別競爭力等特性,無論是擁有產品優勢的線下平臺還是擁有流量優勢的線上平臺都會利用自身優勢快速地切入生鮮頻道。因為冷鏈物流是為生鮮產品和生鮮消費渠道服務的,未來的冷鏈物流需求將是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渠道需求。
從冷鏈物流角度看,在復雜作業的冷鏈DC冷庫操作環節中,原來作業量較大的是冷鏈物流整箱分揀環節,現在作業量zui大的卻是包裝、加工與拆零后的重新裝箱環節;原來DC冷庫復雜共配作業只為商超賣場、便超與經銷商服務,現在由于增加了生鮮電商、本地生活平臺的B2B/B2C服務,變成了為經銷商渠道、賣場便超零售渠道、生鮮電商渠道等全渠道服務。
雖然生鮮冷鏈物流能力的競爭zui終體現在C端的宅配體驗上,但實際真正的冷鏈物流競爭關鍵卻是隱藏在宅配后面的“冷鏈全鏈條”物流能力。生鮮品與常溫產品有保質期與溫度管理兩大特性區別:保質期決定著生鮮品不能象常溫產品一樣在產地、倉庫、運輸任何一個環節長時間停留,而溫度管控決定著整個供應鏈各環節能力需要具備連貫性。因此從原產地或生產企業采購,到冷鏈長途快運、城市DC冷庫分揀加工、B2B冷鏈城配、前置站點暫存,zui后到冷鏈To C宅配的全鏈條能力至關重要。從生鮮電商平臺的冷鏈物流成本的根本性降低與變化上看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即使宅配能力再強也無法解決2公斤煙臺櫻桃送到北京用戶手中25元左右的冷鏈物流成本問題,但冷鏈全鏈條物流能力的整合卻可以做到大幅降低,冷鏈物流成本占客單價比例過高表面體現是由于損耗與包裝成本高,但根本的問題是不具備冷鏈全鏈條物流能力所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