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粟”指的就是谷子,它去皮之后就是我們熟悉的小米。眼下,正是春耕春灌的關鍵期。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谷子已經進入了春季播種的時期。富硒小米是當地的特色農作產品。隨著人們健康飲食觀念的不斷提升,小米因其豐富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維生素B族、礦物質等,愈發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為小米加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近年來,我國小米加工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在種植端,各地積極推進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以陜西榆林為例,當地立足小米生產區位優勢,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高效旱作節水農業項目一體規劃、捆綁實施。在小米核心產區米脂縣,建成了萬畝谷子標準化示范區5個、千畝以上核心攻關田12個,輻射帶動周邊11個縣區種植谷子81萬畝、總產量12.6萬噸。規模化、標準化的種植為小米加工產業提供了穩定且優質的原料供應。
在加工環節,創新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動力。眾多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拓展小米加工的深度和廣度。延安的陜西糧農谷添力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累計投入幾百萬元,與專家團隊合作開展精深加工技術攻關,成功研發出清甜的小米乳。此外,市場上還涌現出了小米油、小米醋、小米酥、米茶、小米鍋巴、小米咖啡等一系列多元化的小米加工產品,極大地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提升了小米產品的附加值。
品牌建設方面,各地也成果斐然。敖漢旗全力打造“敖漢小米”區域公用品牌,該品牌先后被批準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2023年品牌估值達273.15億元。榆林市則聚焦“米脂小米”品牌建設,編制發展戰略規劃,注冊多個小米商標及品牌,初步形成“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一體化品牌格局,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推廣,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然而,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小米加工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部分地區的小米種植仍較為分散,規模化、機械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原料供應的穩定性和質量均一性。另一方面,盡管市場上小米加工產品種類日益豐富,但整體產業的創新能力仍顯不足,同質化競爭現象較為突出,一些企業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方面的投入相對有限,制約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此外,在品牌建設上,雖然一些區域公用品牌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品牌影響力的輻射范圍仍有待拓展,品牌價值的深度挖掘還需持續發力。
為了推動小米加工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需多方協同發力。政府應加大對小米種植和加工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土地流轉,促進規模化種植,同時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在技術創新方面,要引導企業與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加大對小米加工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發投入,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品牌建設上,要進一步強化品牌保護意識,整合各方資源,講好品牌故事,拓展品牌傳播渠道,提升品牌的市場美譽度和國際影響力。
小米加工產業雖“小”,卻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通過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與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小米這一傳統谷物將在現代食品產業中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成為帶動農民致富、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