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是一種看似不起眼卻十分有魅力的果實。它分布于江西、福建、中國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和云南等省份,以其獨特的口感和豐富的功效,在食品行業嶄露頭角。
余甘子,果實可生食,初嘗時酸澀之感沖擊味蕾,然而片刻之后,回甘之味悄然襲來,令人回味無窮,故而得名。其不僅僅是一種特色水果,更是一味傳統中藥材。
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對具有保健功能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長。余甘子作為藥食同源的品種,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機遇。市場上,以余甘子為原料的加工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余甘子飲料憑借其清爽的口感和獨特的回甘,成為夏日消暑解渴的佳品;余甘子果脯經過精心腌制,保留了果實的風味,方便攜帶,深受消費者喜愛;余甘子果酒則散發著醇厚的香氣,口感獨特,為酒類市場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此外,還有余甘子粉末、含片、精油、風味飲品、功能飲料、壓片糖果、酵素果凍等產品,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然而,在余甘子加工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余甘子品種繁多且較為混亂。廣東、福建等地栽培的水果型余甘子新品種,果實大、口感好、酸澀味低,如“盈玉”“甜種”“玻璃甘”等,深受市場歡迎。而云南、四川等地雖擁有大量野生型余甘子資源,但果實小、纖維多、酸澀滋味強,消費者接受度較低,導致資源開發利用困難,亟待通過品種改良和種植技術提升來突破口感難題。其次,加工技術水平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目前,余甘子的加工工藝主要集中在初級的打粉、榨汁、提取等,存在藥效物質沉淀、營養物質損失等問題,產品精深加工不夠,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市場競爭力。
要推動余甘子加工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需多方協同發力。在政策層面,政府應加大對余甘子產業的扶持力度,從資金投入、稅收優惠、技術研發補貼等方面給予支持。例如,臨滄市鳳慶縣利用財政銜接(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補助資金發展滇橄欖(余甘子)產業,投入資金打造科技研發實驗室,與科研機構合作推動全產業鏈科技化,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示范。科研機構和高校應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優勢,深入開展余甘子的基礎與應用研究。一方面,加強品種選育工作,培育出更多適應市場需求、口感優良、營養價值高的新品種;另一方面,研發先進的加工技術和工藝,提高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解決加工過程中的營養損失和同質化問題。企業作為產業發展的主體,要強化創新意識,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產品開發路徑。除了繼續優化現有產品外,可借鑒安順“金刺梨+”的創新模式,嘗試將余甘子與其他具有特色或功效的食材、藥材相結合,開發出更多具有創新性的產品,拓展市場空間。同時,企業還應注重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通過多種渠道宣傳余甘子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效,提升消費者對余甘子產品的認知度和認可度。
余甘子雖小,卻蘊含著巨大的產業能量。通過不斷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提升全產業鏈的發展水平,余甘子加工產業有望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滿足消費者健康需求的重要力量,真正實現從“小果實”到“大產業”的華麗轉身。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