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逐漸回暖,貴州各地茶園紛紛迎來了春茶采摘的黃金時期。在惠水縣濛江街道長巖村的苗咕嚕茶場,2000畝的茶園里茶樹郁郁蔥蔥,茶農們身背竹簍,手指在茶樹枝頭靈動飛舞,熟練地采摘著鮮嫩的芽尖,開啟了今年春茶的“搶鮮”之旅。與此同時,沿河自治縣的14.8萬畝茶園也全面進入采摘季,奏響了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序曲。
貴州茶,有著獨特的魅力。貴州地處云貴高原,山高林密、氣候濕潤、土壤肥沃,且多為酸性土壤,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茶樹生長提供了理想環境。其產出的茶葉芽葉肥壯、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內含物質豐富,尤其是氨基酸含量較高,使得貴州茶口感鮮爽醇厚,香氣清幽持久。像著名的都勻毛尖,外形條索緊結纖細卷曲、披毫,勻整,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鮮濃、回味甘甜,香氣清嫩鮮爽,獨具“三綠透黃色”的特色,深受茶友們的喜愛。
近年來,貴州茶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從產業布局來看,以黔南州、貴陽市、安順市、黔東南州為支撐,打造黔中名優綠茶產業帶;以銅仁市、黔東南州為重點,發展黔東優質綠茶抹茶出口加工產業帶;以遵義市湄潭、鳳岡等縣為主,構建黔北綠茶紅茶抹茶出口產業帶;畢節市、六盤水市則著力打造黔西北高山有機綠茶產業帶;黔南州、黔西南州聚焦古樹茶、早生茶、紅茶,打造黔西南古樹茶早茶產業帶。這種科學合理的布局,充分發揮了各地的資源優勢,推動了茶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發展。
在茶園品種布局上,貴州依托省茶科所、貴州大學茶學院等資源圃,不斷選育適宜本地且具有高辨識度和特色的茶樹良種,同時加快低產茶園的改種換植,大力推廣黔茶系列品種,提高本地優勢茶樹品種的種植比例。高標準茶園建設也在穩步推進,以歐標茶為引領,集成推廣茶葉專用肥、綠色防控集成技術應用與統防統治一體化,提升茶園的整體品質和效益。此外,還充分發揮貴陽省會城市的資源集聚功能,打造茶產業集散地,并培育眾多茶產業主產縣和茶產業強鎮,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集聚區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貴州茶產業的機械化進程也在不斷加速。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譙家鎮的貴州云露富硒白茶有限公司茶業基地,冬季管護時機械轟鳴。工人使用除草機除草、修剪機清棚,無人機低空施肥,“機械+人工”的雙重管護模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以前人工施肥每人每天只能完成四五畝的工作量,如今無人機一天就能完成兩三百畝,極大地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管護成本。在春茶采摘環節,雖然茶葉采摘的精細化程度要求高,目前部分仍依賴人工,但一些茶企也在探索使用小型輕便的采茶機械,以提高采摘效率,緩解人工短缺的壓力。機械化的推進,為茶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為進一步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貴州從多個方面發力。在產品結構優化上,提高貴州綠茶、抹茶質量產能,加快發展紅茶、老白茶、黑茶等發酵半發酵茶類,充分利用夏秋茶資源。聚焦優勢大單品,擴大名優茶、碾茶和抹茶生產規模。在品質保障方面,實施高標準茶園建設,強化基礎設施,推廣山地農機具應用,補齊肥培管理短板,建設各類專用茶園。數智賦能也成為關鍵舉措,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技術,建設、大數據中心、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等,提升茶產業的智能化水平。同時,推進加工標準化,加強標準宣貫與制定,提升產品品質穩定性和一致性。此外,還加大品牌建設力度,以“貴州綠茶”為引領,構建品牌體系,推動多個品牌進入國內第一方陣,并加強品牌宣傳推廣,提升消費者信任度和認可度。在文化旅游融合方面,深挖黔茶品質、品牌、文化潛力,以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的思路,推進茶旅深度融合,豐富“茶+”融合新業態,打造茶旅融合示范點和精品線路,將黔茶融入全省旅游宣傳體系,提升黔茶知名度。
貴州茶產業正憑借著自身的資源優勢、不斷推進的機械化進程以及全方位的產業發展策略,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這片“金葉子”正持續綻放光彩,為貴州的經濟發展、鄉村振興貢獻著重要力量。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