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現就加強農村牧區畜牧業生產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強化良種繁育推廣體系
推進優良品種的選育提高,完善種畜場、核心育種場和擴繁場三級繁育體系。加大優質凍精、胚胎等現代生物技術應用,實施良種補貼政策,引導農區、半農半牧區養殖戶開展高產高繁的品種繁育,推行舍飼圈養、兩年三產等模式;引導牧區養殖戶提高本品種選育,推行半舍飼、放牧+補飼等模式,全面提升畜禽遺傳資源整體品質和生產性能,推動畜牧業生產方式從“多養”向“精養”轉變。
二、完善棚圈設施標準化建設
推廣防風、防寒、防暑、防潮的標準化棚圈設計,重點加強老舊棚圈改造升級,配套自動飲水、通風控溫等智能化設施設備。新建舍飼棚圈500萬平方米以上,力爭設施畜牧業養殖比重達到75%以上,確保牲畜越冬度夏安全。
三、健全飼草料儲備應急機制
推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積極推廣全混合日糧“中央廚房”加工配送社會化服務模式,促進長草短喂、粗草細喂,提高飼喂效率。建立健全以戶儲為主、鄉鎮中型飼草料儲備庫為輔、旗縣大型飼草料儲備庫為補充的三級飼草儲備體系,重點推動家庭農牧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配套建設小型飼草儲備庫,提升飼草供應保障能力。
四、規范接羔保育技術規程
制定標準化接羔接犢操作手冊,加強產前母畜營養調控和產后羔羊、牛犢護理。推廣暖棚接羔接犢、羔羊犢牛代乳料等技術,力爭羔羊、犢牛成活率提升至98%以上。
五、嚴格禁牧期科學飼養管理
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禁牧期間實行全舍飼養殖。制定差異化飼喂方案,優先使用全價配合飼料,配套運動場設施保障牲畜活動需求。優化當地飼料配方,降低養殖成本。
六、推進舍飼圈養集約化發展
在農區及半農半牧區推廣“四良配套”(良種、良舍、良料、良法)舍飼模式,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扶持家庭牧場和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標準化養殖,配套糞污處理、飼草加工、疫病防控等設施設備。
七、推廣短期育肥增效技術
建立“牧區繁育、農區育肥”產業協作機制,推廣60-90天快速育肥技術。推廣全混合日糧(TMR)飼喂技術,制定肉羊、肉牛分階段營養標準,縮短出欄周期,提高胴體品質。
八、深化節本增效綜合措施
推廣精準飼喂、機械剪毛等節本技術,鼓勵建立區域性飼草料集中采購平臺,推廣“托管代養”“合作聯社”“異地代養”等經營模式,降低個體養殖成本。
九、構建疫病防控長效機制
落實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制度,完善基層社會化服務隊伍,推廣電子耳標追溯系統。加強布病、口蹄疫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實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全覆蓋。
十、創新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
推行“種養結合、就近消納”的糞污處理機制,推廣堆肥還田、有機肥加工等技術。扶持建設區域性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到2025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
各地應結合實際制定實施細則,強化科技服務支撐,定期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確保各項措施落地見效,推動畜牧業向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轉型。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