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臨近,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空氣中彌漫著節日的喜慶氛圍,象征團圓美滿的湯圓也迎來了生產、銷售的黃金時期。作為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美好寓意的傳統中華美食,湯圓正經歷著從手工制作邁向機械化、智能化生產的變革,這場變革不僅改變了湯圓的生產方式,更推動了整個湯圓產業的蓬勃發展。
走進現代化的湯圓生產車間,宛如踏入一個科技與美食交融的奇妙世界。從優質糯米粉的精細研磨,到各種餡料的精心調配,再到包制、速凍、包裝等一系列環節,全程實現了高度自動化,人力被解放,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以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其智能化生產線上馬的國內自動化程度高、單產規模大、效率高的速凍湯圓全自動化生產線,每分鐘可產出15000個湯圓,這樣的速度令人驚嘆。
在機械化生產中,各類食品機械設備和食品加工技術發揮著關鍵作用。湯圓機作為核心設備,采用圓盤擠壓搓圓成型技術,結合面點工藝要求,使得湯圓外形圓潤美觀,大小均勻,表面光亮細膩,口感柔滑且彈韌性佳。送面、送餡均采用雙絞籠結構,通過數字變頻調控,能夠精準地任意調節面、餡輸送量及湯圓重量,確保每一顆湯圓都品質如一。只要將準備好的面團與餡料放入進料口,開機后設備便可自動完成搓圓、成型等工序,整個過程高效穩定,制品不易變形。而且,湯圓機功能多樣,適用性廣,不僅能制作湯圓,還可依外皮及餡料的種類不同,制作豆沙包、南瓜餅、奶皇包等多種包餡食品,滿足了市場多樣化的需求。
除了湯圓機,“速凍隧道”技術也是湯圓生產的一大亮點。在-35℃~-40℃的超低溫環境下,湯圓能夠急速凍結,這個過程僅需25-30分鐘,速凍后湯圓中心溫度迅速達到-18℃以下。這種“活性凍態鎖鮮技術”使食品內部水分凝結成微米級冰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細胞活性,將湯圓的鮮活美味和營養健康牢牢鎖住,讓消費者品嘗到的每一口湯圓都如同剛包制出來一般新鮮。湯圓
自動包裝機同樣功不可沒,它可自動完成稱重、穿袋、封口等一系列操作,通過14個多頭秤按設定袋重自動調配最佳組合成袋,大大提高了包裝效率和精準度。包裝后的湯圓還會經過金屬檢測器的嚴格檢測,如同機場安檢一般,有效防止金屬異物混入,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湯圓的機械化、智能化生產,為湯圓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帶來了諸多積極影響。從生產效率上看,機械化生產大幅縮短了生產周期,提升了產量。以往手工制作湯圓,效率低下,難以滿足大規模的市場需求。而如今一條現代化的生產線,一天的產量就能達到近千噸,有效填補了節日期間湯圓市場供應緊張的缺口,保障了消費者“舌尖上的團圓”。在品質方面,標準化的生產流程和精準的設備控制,確保了每一顆湯圓的品質穩定,口感一致,改變了手工制作可能出現的品質參差不齊的狀況。
從市場拓展角度而言,機械化生產推動了湯圓產業的全球化進程。隨著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廣泛傳播,海外消費者對中式美食的興趣日益濃厚,湯圓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受到了越來越多海外消費者的喜愛。高效的機械化生產使得湯圓的出口量不斷攀升,如三全湯圓已遠銷至美洲、歐洲、澳大利亞、東南亞、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底出口量已超千噸。企業通過不斷優化產品,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消費習慣調整產品線,推出低熱量、粗纖維等特色湯圓,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讓中國湯圓在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
從產業創新層面來說,機械化生產為湯圓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企業有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產品研發中,不斷推出新穎的湯圓品種。例如,將傳統藥食同源理念融入湯圓,推出“食養湯圓”;把受年輕人喜愛的茶飲口味,如茉莉龍井、白桃烏龍、生椰拿鐵等融入傳統湯圓,實現跨界創新的“茶趣湯圓”;還有首創研發的3D魚形湯圓“鴻運錦鯉湯圓”以及各種帶有美好寓意的創意湯圓等。這些新品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對美食的多樣化需求,也引領了行業的創新風潮,為湯圓產業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
湯圓的機械化、智能化生產是傳統美食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是傳承與創新的生動實踐。它在滿足人們對傳統美食熱愛的同時,推動了湯圓產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具創新性的方向發展。在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相信湯圓生產將繼續書寫“智變”傳奇,讓這顆小小的湯圓,承載著中華美食文化,走向更廣闊的世界,為人們帶來更多的美味享受和文化體驗。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