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力“三個引導”,完善園區配套設施
堅持優化功能布局、統籌資源要素,全方位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一是規劃引導。以全區農業產業規劃發展為指導,因地制宜產業優勢、發展潛力、資源稟賦,加強與村鎮規劃銜接,科學確定園區功能布局,推動園區建設與產業發展、宜居宜業統籌謀劃、同步推進,形成園村一體、產村融合發展格局。二是政策引導。出臺德陽市羅江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考評激勵方案》《農業產業發展“黃金十條”》等政策文件,從金融信貸、土地保障、創業扶持等方面推動園區一體化持續增效;建立財政專項資金池,對購買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職業農民個人給予50%-70%的養老保險補助。截至目前,已為園區18家經營主體發放產業發展貸款2000余萬元,兌現職業農民養老保險繳費補助157名136萬元。三是項目引導。堅持資金向園區集中,項目向園區聚集,整合農業項目資金8000余萬元,撬動社會資本1億元,參與園區水電氣路訊“五網”基礎設施建設,建成產業道路36公里,灌溉設施17處,配置各類機械千余臺,機械化覆蓋面超過5500畝。分層分類新建冷鏈倉儲設備,形成集中倉儲和田間地頭“加工車間”“保鮮工廠”冷鏈物流節點體系。
二、著力“三個創新”,提升園區發展質效
堅持深化改革創新,不斷研發新技術、試驗新品種、培養新農民,持續為園區發展提供動力支撐。一是技術創新。圍繞種植管理、產品研發,深化與省農科院、川農大等科研院校戰略合作,以建設貴妃棗專家大院、科技小院及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為抓手,培育實生芽變品種2個,引進蟠桃棗等新品種10個,取得了采摘技術、培育苗木等實用專利5個,已建成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區2000畝,有機認證達到1000畝,成功注冊萬佛、大霍山2個商品品牌。二是模式創新。出臺羅江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管理辦法》,秉承“大園區、小業主”發展思路,重構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探索形成“管委會+農投公司+園區+新型經營主體”運行模式,推動園區可持續健康發展。三是人才創新。依托區職業農民學院15個實踐教學基地、“專家智庫”資源,通過“田間教學+網絡課堂”有機結合,累計培訓現代棗農2500余人次,認證貴妃棗種植領域職業農民1175人,培養遴選“土專家”“田秀才”10余名,真正實現實用技術培訓工作的經常化,不斷夯實園區建設人才支撐。
三、著力“三個融合”,拓展園區多種功能
堅持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充分挖掘農業休閑價值,實現產業增值增效。一是產業融合。依托加工龍頭企業,開發出凍干棗片、貴妃棗酒等精深加工產品,貴妃棗產地初加工率達82%以上。依托農網融合,與蘇寧易購、京東、天貓等電商搭建線上合作平臺,暢通生產端到消費端渠道。依托農旅融合,成功舉辦貴妃棗生態旅游節16屆,實現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以上,綜合旅游收入1000萬元以上,有效延長了貴妃棗產業鏈。二是利益融合。完善“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股權量化分紅,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促進園區產供銷一體化,既帶動園區新型經營主體及小農戶共同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又壯大集體經濟。比如,白馬關鎮萬佛村統一規劃集體土地,通過貴妃棗現代農業園區流轉給家庭農場、農民專合社、職業農民,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每年村集體可獲得管理服務收入13萬元,小農戶可獲得土地流轉金、勞務薪金、集體分紅金104萬元。三是產村融合。把園區布局與美麗鄉村建設同步規劃,以產興村、以村促產,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行動,推動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提升農村社區服務、人居環境條件、鄉村治理水平。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