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對于糖總是又愛又怕,愛它甜甜的味道又怕它較高的熱量。然而有一種糖可以讓女生放心的沖飲,這種糖就是紅糖。
但是對于紅糖的爭論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一方認為,紅糖具有益氣補血、健脾暖胃、緩中止痛、活血化淤等功效。不少女生在痛經的時候喝點紅糖水可以明顯的感受到疼痛有所緩解。當然這也并不是空穴來風,李時珍撰著的《本草綱目》中“砂糖”條下記載:砂糖“和脾緩肝”“補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惡露”,可見紅糖的藥用價值早有記載。
而另一方則認為,在“緩解痛經”這個現象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并不是紅糖本身,而是那杯溫熱的水+心理安慰。并且目前也并沒有確切的科學證據,能夠證明紅糖對痛經存在治療效果。對于“益氣補血”這個功效更是站不住腳。
人體出現貧血的原因大抵可分為三類:一是缺乏性貧血,二是溶血性貧血,三是人體自身造血功能存在障礙。我們常見的貧血是缺鐵性貧血。大多數人將紅糖看作“補血圣品”,也是因為紅糖中含有人體血液紅細胞生成必備的鐵元素,因此大多數人認為它可以治療缺鐵性貧血。但其實,紅糖中的鐵元素含量微乎其微。據相關數據顯示,每100克紅糖中只有2.2毫克的鐵元素,而同等質量的豬肝中,鐵元素含量卻達到了22.6毫克。
并且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于養生類食物關注度頗高,紅糖也因此被不少的無良商家當作商機,開始肆意造假。
據調查,當前在市面上50%以上的紅糖產品都不是甘蔗原汁紅糖,大多是以白砂糖+阿斯巴甜甜味劑為組合的“偽紅糖”。就成本而言,使用阿斯巴甜這種甜味劑的成本遠遠低于甘蔗壓榨,降低成本的同時,還增加了“紅糖”的甜度和甘蔗清香,所以,很多商家不惜產品品質,用甜菜或是甜柑制作白砂糖,再添加阿斯巴甜甜味劑和色素,制作“紅糖”,進而降低成本,獲取利潤。
還有前段時間的“毒紅糖饅頭”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全國各地的食藥監局紛紛對當地的紅糖饅頭進行檢測,結果發現不少地方的紅糖饅頭中環已基氨基磺酸鈉(俗稱“甜蜜素”)嚴重超標。
甜蜜素又稱為“濃縮糖”或“甜素”,是食品生產中常用的甜味添加劑,其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1986年起,我國衛生部批準甜蜜素作為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列入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但規定甜蜜素只允許在在糕點、餅干、面包、雪糕、冰淇淋、飲料等產品中添加,在饅頭等主食食品中是不允許添加甜蜜素等食品添加劑的,長期食用含有此類添加劑的食品將會對人體的肝臟和神經系統造成危害,特別是對代謝排毒的能力較弱的老人、孕婦、小孩危害更明顯。
為了讓老百姓吃的放心,甜蜜素檢測就顯得格外重要。在甜蜜素的檢測中常用的測定方法有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層層析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近年來,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對甜蜜素的檢測又有了一些新的方法與手段,例如,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自動淋洗——電導抑制離子色譜法等。
在我國食品安全形勢嚴峻的今天,把好食品安全檢測大關是每一個檢測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相信隨著我國檢測技術的發展,我國的食品安全將會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我要評論